本帖最后由 MingLiu 于 2016-11-23 09:18 编辑
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中国大陆首映,其120帧的高帧率拍摄技术噱头无疑吸足了大众的眼球。 一般人可能会被“120帧”这样的字眼搞得云里雾里,那么120帧到底意味着什么?高帧率电影技术的变革,是否就能给我们带来绝佳的视听盛宴呢?
120帧有多高 高帧率(High Frame Rate/HFR)是指以每秒24帧以上画面频率拍摄电影。120帧是相对于24帧拍摄技术而言,帧数越高,你所看到的画面越流畅越逼真,中间的卡顿和抖动就越少。 目前,绝大多数电影在制作与放映时采用的都是每秒24帧的画面频率,这种拍摄及放映标准已延续了近百年,它与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有关。 “眼睛的视觉暂留”,是指当物体在快速运动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影像约1/24秒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人眼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在观看物体时,对应的物体会在视网膜上成像,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形成视觉;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延续1/24秒左右的时间。 所以,采用每秒24帧的画面频率符合这一规律,可以使我们察觉不到画面的中断。 研究表明,人眼承受的极限为每秒55帧[1],还有研究表明,每秒60帧以上可以明显提升观众的观影感受。每秒120帧是每秒24帧的5倍,采用这样的拍摄技术可以让画面更加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给人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 不过,高帧频的画面异常清晰,使画面所呈现的场景也异常真实,从而也会使电影失去了朦胧的想象美感。
高帧率的未来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我们可以毫不费力气就从网上搜索到任何想看的电影,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配置了家庭影院,这些情况对传统电影造成强大冲击,导致院线收入惨淡,甚至倒闭。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推动我们自掏腰包去电影院观影消费呢?首要的考虑因素必定是电影新技术。高帧率的3D电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走进电影院观影的理由,其异常真实的画面感与质感是网络甚至家庭影院远远无法企及的。 当然,高帧率电影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电影后期数据量、渲染技术时间的翻倍等,这无疑增加了电影的制作难度与成本[2],据说,这个成本增加的比重大约在30%左右。 此外,为了保证高帧率电影顺利放映,影院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目前国内院线主要实行的放映标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1.3K数字放映机,多用于放映国产影片;另一种则是2K的数字放映机,多用于放映好莱坞电影。目前1.3K技术已经很成熟,2k数字机是主流。 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采用的是4K技术,这一技术在国内还没有真正普及,所以在放映时,院线还需要进行放映软件的小幅度调整或者升级。 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数字电影、立体显示和高帧率为电影实现了技术上的巨大变革,相信3D、4K、高帧率电影的普及也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