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特征:前三季度GDP较快增长,为全年实现5%左右的增速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1)第三产业和消费支出加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突出。
2)第二产业稳中有升,以汽车和新能源新动能行业和基建投资为主要带动力量。
3)房地产行业尚未趋势性好转,对中国经济的拖累依然较大。
4)除“买涨不买跌”的观念,居民还本付息压力也不利于购房及相关大件耐用品消费的恢复。
5)8、9月份主要增长指标好转。然而,中国经济复苏还面临一些挑战,GDP平减指数所代表的价格水平相对较低,房地产投资趋势性恢复仍存阻碍,民间投资在总体投资中的占比存在提升空间,企业部门现金流仍显不足,外资信心有待提振。
1)去库存渐入尾声,库存周期有望在2023年四季度看到向上拐点。然而总需求未有显著扩张、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凸显,不宜过高期待库存周期向上高度。
2)地产仍是工业原材料重要需求来源。当前房地产投资修复以“保交楼”为主要特征,销售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原材料制造行业的利润和投资仍不容乐观。
3)装备制造业对出口需求的依赖度较高。近年来大规模投资扩产,但产能过剩的隐忧已经浮现,若外需恢复的斜率受阻,投资可能面临减速。
4)民间投资是制造业投资的主体。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至关重要,除此外的客观限制在于投资回报率走低、融资成本高企。
5)短期内稳制造业投资可寻求并扩大支撑因素,中长期稳定制造业占比仍需努力。
1)GDP增速目标:建议设置在“5%左右”,略高于潜在增速水平。在稳定经济增速的同时,能够释放积极的信号,助力使中国向“中等发达国家”的2035年远景目标靠拢。
2)赤字率:房地产对财政发力形成掣肘,地方政府化债需要更多中央财政救济,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亦需权衡,有必要继续大幅调升赤字率。
3)货币政策:降准降息支持仍有必要,社融增速需达到9%以上的水平,较2023年稳中有升。
4)房地产:在居民购房观念转变,商品房销售中枢下移的当下,房地产亟需解决需求不足、没有买盘的问题,建议设立住房保障基金,更大范围回购存量商品房。
5)产业政策:鼓励风投资金参与技术创新,将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敏锐嗅觉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