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简单一步 , 微信登陆

智能穿戴的未来机遇:在于打造穿戴的智能化

作者:智能穿戴 | 时间:2022-2-2 00:22:42 | 阅读:2436| 显示全部楼层
智能穿戴又名可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随着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融合, 智能终端产业正在加速裂变,智能终端的载体逐渐从核心的手机扩展到更多创新领域,如眼镜、手套、手表、项链、手链、服饰及鞋等。

随着时间推移,“可穿戴设备”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可穿戴设备”的定义已扩大到包括我们与之交互的所有便携式设备。在当前和未来的物联网世界中,将出现各种类型的可穿戴设备形式,以支持和改善日常工作和生活,让最终用户能够获取和管控关于健康、位置和工作任务的信息。

IDC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从2016年的3876万台增至2020年的1.07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30%。2021年上半年,国内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已达6343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43.51%。不过这一强劲增长态势却没能继续保持,据IDC最新调研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528万台,同比增长5.0%,市场增速显著下降。

中国智能穿戴设备.png

除了部分供应压力外,越来越多智能穿戴产品“成长”本身开始遭遇一定瓶颈,自身定位不够清晰,覆盖场景不够全面,难以满足消费者“脱离手机独立使用”的需求,成为其保持增速的一大掣肘。

穿戴设备的趋势:独立化+场景化+长续航

随着用户的消费理念越来越成熟,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定位已经不再是“手机的附属品”,而是希望可穿戴设备具有独立通信能力,能够独立于手机等其他设备使用。同时基于穿戴的独特属性,消费者的场景化需求也越发凸显。例如外出运动时,一块手表即可满足通讯和部分社交等需求,也可采集、分析并评估健康数据。

Snap6.jpg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长续航。还是以手表为例,一款一两天一充的智能手表很难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必须设备。为增强手表的智能化体验而不断叠加Sensor、应用等势必会增加功耗,但受限于手表的体积、重量等又无法放置更大的电池,即便这个产品再酷炫,“一天一充”的不便体验也会让它被丢弃在床头柜抽屉。

智能穿戴还是穿戴的智能化?

在可穿戴设备行业几十年的不断摸索中,无论是笨重的无线电帽,还是操作不便的随身游戏手套,抑或是捆绑几斤重电池的AR眼镜,他们都想将那个时代最先进智能的设备“穿戴”在身上某个部位,以便随时随地使用。

但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穿戴设备一定要首先满足其可穿戴的属性,才有长远成规模发展的价值。一方面在体积、重量、使用方法、使用时长等方面可满足用户需求,便于用户长时间的佩戴。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实用性,即保证产品基础功能,例如手表看时间、近视眼镜矫正视力等。因此行业专家认为,与其让一件高度智能化的产品可穿戴(例如让手表变成小手机),远不如将现有的穿戴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智能化来得更精准便捷、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基于如今的可穿戴技术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我们需要将更多功能集成到硬件中。随着用户的期望不断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满足将超越GPU和网络连接,转向更大的内存容量、机器学习和集成式传感器处理中心,以便在低功率状态下,从不同来源获取和处理数据。其中包括从单片式解决方案发展到封装式技术栈,将不同的处理、连接和存储器组件封装到外形小巧的单个设备解决方案中。在这发展过程中,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