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简单一步 , 微信登陆

数字电视CAS的发展趋势(一)

作者:icezhou | 时间:2016-9-28 16:48:29 | 阅读:3473|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简介:上世纪90年代欧洲人开始制定数字电视DVB标准,至今已历时10多年。本来在DVB中与条件接收相关的标准并没有定义一定要使用智能卡,可是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智能卡CA技术占据了主导,且逐步形成了数字电视CA=智能卡CA的观念,以及伴随这一观念产生的传统商业和技术模式,以至于智能卡CA的CW能被共享的安全缺陷被说成是DVB标准中的缺陷。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智能卡CA的弊端和传统商业模式对数字电视发展的制约和造成的危害也逐渐显现,为此,不少有识之士为革除这一弊端、促进数字电视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作为这种探索的一个观点与大家分享。
中国数字电视技术突破传统、鼓励创新,是广电运营商摆脱被动进入良性发展的关键。
        一、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简称CAS)的起源
国内数字电视的条件接收CAS技术参照十多年前源自欧洲的DVB标准,世界上其他数字电视标准也是参照的DVB标准,例如日本的ISDB、北美的ATSC,与DVB标准不同的仅仅是信道传输部分,后端信源解码和CAS的标准与DVB标准基本相同。所以,现在数字电视的后端标准以及CA技术全世界是一样的。
         基于DVB标准的数字电视芯片也同样起源于欧洲,最初的DVB-SIM同密标准是不开放的,参与制定该标准的欧洲公司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国外最早的CA公司均来自于欧洲。随着欧洲的DVB标准被世界各地采用,欧洲CA公司的市场扩展到了全世界,在最初的几年时间内,几乎垄断了整个世界的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市场,逐渐形成了大家熟知的商业和技术模式,至今仍影响着世界数字电视条件接收CAS市场和整个数字电视产业链,造成了机顶盒的混乱,对中国广电运营商的影响尤其严重。
         最初的数字电视CA技术也有无卡方式的,主要是用在卫星接收工程机上。随着市场的发展,机顶盒开始进入大众消费领域,而CA技术是面向运营商,不同的市场方向导致CAS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数字电视技术分支,当时的MCU运算能力有限,而解密算法又不能太简单,设计一个能在运算能力差的MCU上快速运行的算法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能够保护运行这种算法并方便单独贩运的器件,非智能卡莫属,成了当时数字电视CA的首选。于是,CA的安全就建立在智能卡对算法的保密性上。尽管这种安全基础比较脆弱,很多CA屡遭**,结构上存在无法克服的技术缺陷,但由于所形成的商业模式被多数运营商和机顶盒厂家所接受,至今仍然是市场主流。
         二、数字电视CAS系统商业模式的形成
10年前,数字电视技术还是一个相当新的技术,不论芯片、软件还刚刚起步,数字机顶盒硬件非常复杂,线路板比现在的PC机主板还要大,上面大大小小的芯片密密麻麻,当时即使在欧美,也只有那些大公司才有实力研究数字电视技术。直到现在,数字电视还是一项较综合的系统技术,技术人员十分匮乏。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一家公司来开发完成既针对机顶盒市场又针对运营商CAS市场的各种软件是很难想象的,大家只能分工协作,由多家厂商共同完成,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商业推广模式:
         当某个运营商选择了某家CAS,给该运营商供应机顶盒的所有厂家都要集成这家CA,并向其交纳集成测试费用。如果某家CA公司的CAS被多家机顶盒厂商集成,又有利于这家公司向运营商推销其CA,采用该CAS的运营商也就越来越多,也就会有更多的机顶盒厂家跟进集成这家公司的CA。这样一来,CA软件通过机顶盒厂家的集成,与种类繁多的机顶盒硬件就捆绑在了一起。因此,较早被采用的CA就会迅速形成垄断,甚至间接控制了运营商的命脉。如果当初没有广电总局要求同密国产CA的政策,打破国外CA公司的垄断,可能就没有了目前国内CA公司的辉煌,也说明管理层的决策对产业的影响力。
         这就是传统数字电视封闭商业模式的由来。由于我国数字电视技术是借鉴欧洲标准,我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把这种商业模式引了进来。这种模式后来逐步增加到数据广播和其他增值应用中,不仅没有得到改变,反而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封闭。这种封闭的商业模式是以较深较复杂的技术为背景的,运营商很少有这样高深的技术判断能力,对这种商业模式只能被动的适应,使得这种封闭的商业模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加强。在这种封闭的商业模式下,上游产业链各方利益除在头端软、硬件上体现外,更集中体现在机顶盒上,致使机顶盒成本居高不下。
         中国广电由于其公益性质决定属保本微利经营,基本没有什么积累,很多运营商因为数字化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随着CA安全隐患的显现,严重制约了广电的良性发展。
        三、数字电视CAS市场及技术现状
        条件接收CAS、浏览器、其它增值应用等实际上都是应用软件,传统商业模式下,分别由不同的软件公司提供,通过众多机顶盒厂家将这些软件集成组合到种类繁多的机顶盒上,然后,这些公司再联合向运营商推销。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在选定了CA、浏览器等前端软件后,再选择机顶盒。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选择机顶盒的标准主要是看机顶盒厂家的规模和业绩,单方面认为这样就可以保障机顶盒的售后服务,很多运营商忽视了机顶盒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设备,重要的售后服务更体现在软件上。如果运营商选择的机顶盒混乱,当发现所用CA出现安全隐患的时候,除了必须更换智能卡外,还需要对机顶盒软件进行升级,当涉及到的机顶盒厂家很多的时候,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几乎不可能完成,除非连机顶盒一起换掉。所以,当发现所采用的CA出现像CW共享这样的安全隐患时,CA公司基本上束手无策。同样,也是由于机顶盒混乱,在运营商打算增加增值应用的时候,也几乎变成了不可能,为未来经营、应用开发和服务埋下了严重隐患。中国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在技术上处于弱势,所采用的CA标准不一样,很容易被看似市场化的CA公司和机顶盒厂家的联合推销分割包围,形成一个个市场孤岛。在中国数字化进程中,运营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很多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
         有的人首先想到了中间件,中间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普遍理解为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但是早期广电行业有些技术人员普遍从台式机、服务器系统平台上来理解中间件,在当时机顶盒芯片性能还很差的情况下,数字电视需求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希望在机顶盒上实现很多功能,想让基础应用、CAS、数据广播、其它增值应用都基于中间件之上,结果让人大失所望。归根到底,数字电视技术不同于台式机及服务器的嵌入式系统,运算能力及资源有限,把台式机上一些概念放到机顶盒上,无异于期望把一辆自行车改造成一台摩托车,最后还是要回归理性,还是要基于机顶盒芯片性能的提高,将中间件主要用于双向互动。
         因为移动通讯手机的智能卡和主机实现了机卡分离,方便了运营,所以就有更多的人寄希望于机顶盒也能机卡分离,认为只要实现了机顶盒的机卡分离,就可以使机顶盒变得通用,成本降低,加快数字电视的发展。这就是长久以来,大家寄希望于数字电视CA“机卡分离”的原因。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