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简单一步 , 微信登陆

制造业秋风瑟瑟,订单都去哪儿了?

作者:宏观经济数据 | 时间:2022-9-2 13:57:49 | 阅读:2576|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对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持悲观态度,将全球增长率预期下调至3.2%,比2022年4月发布的数据下调了0.4个百分点;将2023年全球增长预期下调至2.9%,下调0.7个百分点。并且IMF认为,如果乌克兰危机导致欧洲通胀高企状态持续、美联储加息加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债务问题等风险成为现实,世界经济增速在2022年和2023年的增速将进一步下调至2.6%和2.0%。

8月23日,华为内部论坛发布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文章,任正非在文内提出预示和警告说,全球经济未来十年将面临着持续衰退、消费能力大幅下降的情况,华为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不赚钱的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为49.4%,环比7月上升0.4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PMI较上月上升,多数行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但是整体还在50%的荣枯线之下。

图1.png
图1: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财新网发布的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较7月回落0.9个百分点,并且降至荣枯线以下,显示制造业在经历了两个月的扩张后重现收缩。8月制造业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均结束了前两个月的扩张势头,降至收缩区间。市场已经透出丝丝的凉意。

之前有人认为,中国制造业订单下滑或是海外订单回流东南亚新兴经济体所带来的。但是进入8月以来,东南亚地区的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先后陷入订单荒!原本订单火爆甚至要排队到年底的工厂纷纷开始缺单,一方面已有的订单被要求推迟交货,而新订单呈现断崖式下跌,甚至出现工厂无单可做导致停工停产的局面,就连三星电子在越南的工厂也出现一周也只能开工三天,另外四天放假的情况。那大家不禁要问,订单去哪儿了?

一、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分工,中国制造异军突起

二战以来,全球制造业经过多次转移,逐步形成了以美国、日本、中国“三大全球制造中心”为主导、“四大梯队”相互依赖、高度协同的供应链格局。“四大梯队”包括以美国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为第一梯队,以欧盟、日本的高端制造领域为第二梯队,以包括中国和一些新兴国家的中/低端制造业为第三梯队,还有以OPEC、非洲、拉美等资源输出国为第四梯队。

制造业具备生产链条长,前后项关联大的特征,因此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实践来看,制造业部门一直是全球跨境投资、国际贸易的主体。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形成,是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最主要表现,目前支撑全球经济发展的很多重要制造业部门,其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都已是高度全球化的,但是全球产业链布局和价值链分布是处于分离状态的。虽然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抓住产业链竞争机会成为“新赢家”,但并未全面掌握价值链,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依然牢牢掌控全球制造业价值链。

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是由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线中间增值最低的环节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和供应,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和品牌,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都是增值指数更高的环节。当前全球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因此制造环节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低,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就比较高,因此产业升级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向左边产业链上游去增强研发创造知识产权,或者向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图2.png
图2:产业链的价值“微笑曲线”

经济学家通过对1970-2010年期间64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稳定在17%左右,全球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基本稳定在14%左右。中国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32.45%,随后占比逐年下降,在2020年出现阶段性低点26.29%后,2021年的占比恢复到27.44%,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自从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以占比全球19.8%的成绩,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后,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二、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制造业中的低端和中低端制造业是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属于工业化初期的产物。高端制造业是与低端制造业相对应的说法,是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是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的产物。高端制造业的显著特征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所处产业链的环节上讲,高端制造业处于某个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图3.png
图3:低端、中端和高端制造模式区别

低端制造业典型的特点就是劳动型密集型产业,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只需要简单的仪器设备和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因此低端制造企业设厂优先考虑的是建厂的地价、税收优惠以及人工成本。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纷纷进城打工,为城镇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发展到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后,多种生产要素价格走势出现了拐点,劳动力价格、水电资源价格、土地成本都开始明显上涨。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工资从2000年的730元左右提升到7343元/月,而越南2021年同口径数据折合人民币仅为1897元/月,人工成本远低于我国。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将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国迁往东南亚国家,如三星、东芝、英特尔、LG、仁宝等等外资企业纷纷将工厂搬迁到了东南亚,甚至包括国内的制造企业也开始在东南亚进行布局,比如说立讯精密、歌尔声学、蓝思科技等等都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产业链迁移促进了东南亚低端制造业的崛起。

东南亚国家由东盟十国组成,如果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新加坡和文莱,这两个国家规模不大,人均GDP都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第二梯队包括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这几个国家属于早期的东盟成员国,在90年代有“亚洲四小虎”之称;第三个梯队包括其余几个国家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整体看,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工业体系不完整的缺陷,在品牌以及关键的研发领域发展有欠缺,技术上严重依赖于跨国公司的特点。

图4.png
图4:东盟成员国示意图

就制造业规模而言,印度尼西亚毫无疑问位居第一,不仅人均GDP在东盟10国内领先,而且技术水平在东南亚国家中最先进,国际竞争力也最强,2019年印尼制造业增加值为2205亿美元,接近英国的水平。其次是马来西亚,在整个东南亚,马来西亚的工业化程度仅次于新加坡,目前马来西亚是国际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半导体产品出口额位居世界前列,尤其在封装测试方面,马来西亚的全球市占率达到27%。不过这主要得益于英特尔,AMD,英飞凌等跨国企业的贡献。

越南制造业近几年快速崛起,已经成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越南的主要工业包括电子,纺织服装,鞋类,机械设备等,其中电子,纺织是越南最大的工业门类。相对而言越南成功复制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些发展经验,对制造业的投入也最大,因此有希望发展成一个具备竞争力的工业体系的国家。
泰国曾经被称为“亚洲工厂”,不过其核心的汽车制造,电子产业大都以日本,欧美企业为主,鲜有泰国本土知名制造业品牌。柬埔寨的纺织业几乎清一色为外资,全球各地企业“慕名”而来,不仅因为当地劳动力资源充足,也因为其182美元的低薪酬水平(约人民币1252元),而且在柬埔寨生产的纺织品出口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缅甸的国民经济基础是农业,其制造业主要涉及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小型机械制造、纺织、印染、木材加工、制糖、制药等。老挝也是以农业为主,制造业基础薄弱。文莱的农业基础和制造业基础均较薄弱,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生产为主。菲律宾正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东帝汶和前面提及的柬埔寨为东盟最不发达国家。

图5.png
图5:2021年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共享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状况

我们以越南为例子来分析一下近年来东南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越南是在1995年加入东盟,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自2020年越南加入RCEP 以来,外资投入和产业转移助力越南经济迅速起飞,目前越南的发展阶段约相当于中国2000年前后的水平。截止到2021年底,越南共吸引外资约4000亿美元,投资项目约3.5万个,据统计有超过60%的项目和超一半的外资流入当地制造业。2021年越南进出口双双突破 3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和26.5%,相比于1990年分别提高了120和140倍,今年的一季度,越南贸易出口额规模超过深圳的消息引来一些市场人士的担忧。

越南的制造业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基础产业薄弱,上下游产业链不完整,本地的配套能力不强。其次是当地的劳动力素质还是不如中国,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第三个是基础设施不给力,拖累了越南制造业的后腿,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第四个是外贸的发展受贸易规则制约,同时也会受到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电子设备产品是越南最主要出口产品,占比达到约40%。未来随着越南更多承接该类产品产业转移,预计这一类产品占比可能还会继续增加。现阶段很多在越南投资的企业普遍依赖从中国进口的原材料,中越贸易的中间品出口约占中国对越南出口的30-40%,同时,源自中间品金额占越南中间品进口总金额的约一半左右,显示出越南逐渐成为了中国产业链下游国,进口半成品并加工至成品出口欧美消费国,形成了“进口中国原料、技术、设备或半成品-加工制造-出口欧美消费国”的制造分工模式。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增加值的统计,中国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到世界的28.55%,而越南只是占0.34%,只是相当于中国的1.17%。2021年中国对越南的贸易顺差为456.6亿美元,而2022年上半年,仅仅半年的数据,中越贸易顺差就达到318.12亿美元,同比增加26.0%。整体来看越南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因此中越两国受产业链高度相关、产业升级等原因影响,未来仍将以合作共赢为主。

从我国的出口结构变化来看,我国对欧美和日本的出口份额均处于波动下行的趋势,但是对东盟的出口份额不断提升,自2010年中国与东盟签署零关税贸易协定以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9年,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0年,东盟首次以4.74万亿元的进出口额,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我国对东盟进出口额达到5.67万亿元,首占我进出口总值的14.5%,稳居我国最大贸易伙伴。

三、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市场订单需求减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将2022年和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3.2%和2.9%,这是该机构继4月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之后的再次下调。但是即便如此,IMF的数据也是众多调研机构中最为乐观的数据,我们对多家调研机构采集的预测值做平均,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仅为2.9%。

图6.png
图6:全球2022年经济增速预测数据和均值

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2021年的GDP占全球份额为23.93%,美元作为最主流的世界货币,在全球支付占比为38.85%。在美国GDP的三大产业构成中,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比不足1%;第二产业多年来始终保持在18%左右,其中制造业比例为11%;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美国GDP比重高达80%以上。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美国也不例外。为了对抗疫情,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均选择“直升机撒钱”式刺激消费。统计数据显示,自2020年3月以来,美国已累计出台约6万亿美元财政纾困措施,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救助规模。202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拜登政府提出的1.9万亿美元(约合12.1万亿元人民币)新冠纾困计划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开始飙升。庞大消费刺激计划直接引发这轮严重的通胀潮,席卷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欧洲资本市场受到冲击,美国在3月份开始启动美元加息,给全球其他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

虽然美国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环比下滑,但是如果去除美元加息、通货膨胀因素,以及统计机构的季节系数调整的技术因素后,近期美国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处于良好区间。例如2022年以来每个月的失业率指标都低于4%,7月的数据仅为3.5%。今年7月美国季调零售和食品服务消费额录得6828.15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美中不足是增速见顶趋势明显。综合来看,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仍表现强劲;二季度以来因为出口大幅增加,贸易逆差也开始显著收窄,新增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失业率屡创历史新低。

但是随着美联储持续进行加息和缩表,将导致美国社会银根缩紧,政府和民众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在下降,“消费降级”逐渐成为美国和欧洲民众的日常。7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同比上涨8.5%,虽然环比6月份的9.1%增速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处在高位。加拿大5月的CPI同比上涨7.7%,达40年最高水平。欧元区7月调和CPI同比上升8.9%,续创历史新高。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通胀率也一路上涨。非洲国家受俄乌冲突和美国利率上升影响,南非5月的CPI同比增长6.5%,达到自2017年以来最高水平。持续广泛的价格上涨已影响全球消费者的日常支出能力。

图7.png

图7:全球5月CPI通胀行星图

在经济产出方面,美国8月服务业和制造业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5,显著低于市场预期的49.2和7月份的47.7 。而素有“欧洲经济火车头”之称的德国8月综合PMI初值录得47.6,创26个月新低。法国8月份综合PMI初值录得49.8,也低于50%的荣枯线。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7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升高达37.2%,环比6月亦走高5.3%,创1949年开始统计这项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是PPI走高的主要推手。欧盟27国在今年4月贸易差额录得436.25亿的历史最大逆差,德国5月季调后贸易差额更是录得近20年来的首次贸易逆差。

业内消息人士称,由于高通胀,西方国家的零售额大幅放缓,在途和渠道库存积压,来自西方国家的进口商不仅减少了下一季的订单,而且还推迟了之前订单的交付时间。2022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已然受阻,但是下半年全球经济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欧美主流市场消费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行业内普遍对2022年“旺季”货量增长不乐观,预计同2021年“旺季”相比,货量需求会下滑30%左右。

越来越多的海外经济体在高通胀和弱需求双重压力之下,减少了采购订单,这才出现了近期发生在东南亚国家的“订单荒”。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都将因此面临生死考验,一方面是如何降本提效在寒冬中保全自身,另一方面则是如何进行转型升级,抵御下游危机并开拓新的市场。

四、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虚假“繁荣”?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通胀高企的影响,也正在加速传导到电子信息产业。众所周知,半导体芯片产业链的原材料制备和芯片制造严重依赖电力,而全球能源价格正在快速上涨,因此芯片制造成本正在上涨。例如最先进极紫外(EUV)光刻机每台的功耗达到1MW(百万瓦),是前几代光刻设备的10 倍,因此单台EUV光刻机1年的耗电将超1000万度。2021年台积电的实际用电量已接近170亿度,能源成本的上涨,直接抬高了芯片的制造成本。

从今年市场动态来看,硅片、光刻胶、电子气体这三类半导体材料涨势明显。日本信越化学在2021以来已经多次涨价,一年多来的累计涨幅已有百分之几十。电子特气主要应用于晶圆制造的光刻、刻蚀、掺杂、外延沉积等核心工艺环节,俄乌冲突导致全球氖气、氪气、氙气等稀有气体供应紧缺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对半导体光刻环节至关重要的高纯氖气价格更是上涨十倍有余。光刻胶同样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材料,自去年上半年开始,光刻胶价格进入上升趋势。

咨询公司Forrester的分析师认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芯片价格上涨幅度或大致与通货膨胀保持一致。目前是整个产业链条上下游都在同步涨价。上游原材料涨价引起芯片产品涨价,下游的制造商客户为了能获得稳定供货保证,通常也只能选择接受,以此类推,最后的涨价结果就会呈现在最终的C端消费者面前,这是一个市场的连锁反应。

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发布数据验证了这一点,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电脑出货量下降3%为8006万台。然而市场收入增长超过15%,达到700亿美元。以此估算,个人电脑均价上升超18%,达到约874美元/台。在新能源车领域,今年5月以来,蔚来、领克、上汽荣威、极氪、飞凡、岚图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宣布涨价计划。

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1~7月,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额同比增长13.5%至902.8亿美元,为出口额最大的单一商品,但是出口量同比下降7.7%至1646.6亿个。同时集成电路的进口额同比增长5%至2446.6亿美元,进口量也是同比下降11.8%至3246.7亿个。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得到一个结论:2022年上半年的集成电路的实际需求量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10%左右),但是预估集成电路的均价出现17%-22%的上涨。

一向对半导体市场前景“积极乐观”的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在8月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将今年的芯片市场规模增速预期从此前的增长16.3%下调至13.9%,市场规模预计为6330亿美元。并且预估2023年芯片市场规模增长4.6%,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图8.png
图8:各调研机构预测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情况

WSTS认为,2023年日本的芯片销售增长可能最为强劲,预计增长5%,其次是美洲地区为4.8%;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外)的芯片销售增速预计为4.7%。而欧洲的芯片销售增速预期相对最低,仅为3.2%,主要受到俄乌战争及相关制裁行动的拖累。

图9.png
图9:全球半导体市场季度出货数据(SIA)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SIA) 发布的 2022 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总计 3042亿美元,同比2021年上半年的2567亿美元增长18.5%。其中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 1525 亿美元,同比去年第二季度增长14.1%,但是环比 2022 年Q1仅微增 0.5%。今年第二季度所有主要区域市场和产品类别均有所增长。除了美洲的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29%外,日本 (16.1%)、欧洲 (12.4%)、亚太地区/所有其他地区 (11.9%) 和中国 (4.7%) 的销售额也都实现增长。但是具体到6月份各地区的销售额数据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日本 (-0.7%)、美洲 (-0.9%)、欧洲 (-1.1%)、亚太地区/所有其他地区 (-2.3%) 和中国 (-2.8 %),后续的市场走势需要重点关注。

五、多极化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意义

知名半导体市调机构IC Insights发布的报告称,预计2018年-2023年全球的GDP增长和半导体市场增长的相关性系数将从2010-2018年的0.87上升到0.88(不包括存储时为0.94)。这说明,全球经济的健康状况在衡量半导体市场趋势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下图中是近十几年来全球经济增速与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速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半导体的波动幅度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波动,2020年半导体增长速度和全球经济增长出现背离是由于新冠疫情影响,美欧的消费刺激政策以及居家办公带来的对电子产品需求突增所致。

图10.png
图10:半导体产业增长与全球GDP增速的相关性

IC Insights认为,越来越多的兼并收购导致主要半导体制造商和供应商数量减少,这是供应端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它说明行业的成熟度有助于促进全球GDP增长与半导体市场之间更加紧密的协同关系。更强相关性的另一个原因是,20年前,大约60%的半导体市场由商业应用推动,40%由消费者应用推动,但今天这一比例已经逆转。因此,继续向消费导向型市场发展,将带动半导体市场进一步增长。

报告显示,在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崛起1980年-1989年这一时段,全球GDP和半导体市场的相关性系数仅为0.35;在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的1990年-1999年,相关性系数甚至由正转负,为-0.1;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掀起兼并重组浪潮的初期(2000年-2009年),相关性系数上升到了0.63。

根据IC Insights在2022年1月份发布的半导体行业快报中显示,随着手机,汽车和电脑的全球单位出货量增长率在过去10年中趋于成熟并开始逐渐放缓。2011至2021年,电子系统市场单位出货量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与半导体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的6.5%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主要归因于电子系统中半导体含量和价值(硅含量)的增加。半导体市场研究公司IC Insights发布的2022年最新报告中显示,去年电子系统中半导体含量的价值达到33.2%,超过了2018年的31.1%,创下了历史新高。

图11.png
图11:电子产品中的“硅含量”指标

IC Insights指出,电子系统中半导体价值越来越高的增长趋势是有上限的。半导体行业的平均年增长率将密切跟随电子系统市场的增长(每年约4%)。IC Insights预测,“上限”至少为40%,但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不会达到。赛迪顾问也认为,随着电子产品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对于处理芯片、存储芯片、ASIC芯片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电子系统中的半导体含量的价值在未来五年内将继续保持增长。

美国半导体协会(SIA)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政府对半导体研究的投资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红利,SIA估计,在半导体研究上每投入1美元,就能带来16.50美元的GDP增长。在保守的计算模型中,SIA发现在未来五年内大幅增加美国的半导体研发,将使2025年至2029年美国GDP累计增长2.144万亿美元。作为对比参照,如果只是保持目前的美国政府对半导体研发的资助水平,2025年至2029年将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累计增加1.983万亿美元,两者的差额是1610亿美元。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美国政府对半导体研发的投资大幅增加,从2025到2029年的五年里,美国经济的GDP将累积增加1610亿美元。(如下图)

图12.png
图12:美国半导体研发投入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

我们看到,拜登在8月上旬签署了长达1054页的《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后,授权的金额高达2800亿美元,引发各界关注。但是业界人士认为,夹带条件的“芯片法案”欲推动芯片制造“回流”美国本土,又企图借此打压其他国家发展,搞经济胁迫,与市场规律和全球化潮流背道而驰,将会扰乱和破坏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体系,同时也会导致半导体产业全球化协同程度降低,未来的发展将会开始呈现“多极化”竞争趋势。

六、重新聚焦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

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机电产品2021年出口规模和出口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并且增幅为11年以来最高。2021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9860.4亿美元(12.8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9.1%,占我国外贸出口比重达59%。其中,家电、手机、计算机、集成电路、电子元件、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机械基础件、电工器材等8类机电产品出口均超千亿美元。汽车、工程机械、光伏等高附加值产品全年出口增速均超过40%。

图13.png
图13: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年度数据

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的1-7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4%达3.64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4.6%为2.06万亿美元,贸易顺差扩大61.6%达4823亿美元。机电类产品出口额按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10.1%为7.57万亿元人民币,占出口总值的比例为56.6%,低于2021年的59%,印证了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数量增速下降的判断。

数据显示,2022年1-7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52.6万家,同比增加5.8%。民营企业进出口额1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数据显示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表现活跃,中国的外贸出口整体仍然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

在制造业的智能化产业升级上,中国企业的表现也非常耀眼。从2018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合作评选领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灯塔工厂”,这些工厂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各个行业,通过全面应用数字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改变了生产部门员工的工作方式和技术利用方式,实现了运营系统的创新。截至2022年3月,全球共有来自22个行业的103家工厂获此殊荣。

图14.png
图14:全球“灯塔工厂”分布情况

2022年3月30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第8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新加入了美的集团、海尔智家以及京东方等13家公司的工厂,也使得中国智能制造“领路人”达到了37家,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1/3以上,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这些企业来自多个行业,横跨价值链上下游,为业界提供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成功样本。

在东南亚制造业领域逐渐形成的新格局是,我国依旧保有制造业的主流程,并且核心流程还在不断优化,提高技术、专利等水平,而基础、末端链条上的制造环节开始外溢到了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全球化供应链网络。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13.2%达到3.53万亿元人民币,基于制造业上的高度协同和深入合作,以及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需求,东盟连续两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承接更多的商品输出,1992年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9.9%,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万亿元,约合5.75万亿美元,约为同年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万亿美元)的9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在疫情背景下,2021年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的地位,约为同年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万亿美元)的92%。

图15.png
图15: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

从另外一方面看,中国未来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得益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数量持续增长,有可能在2035年,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将超过美国、欧盟之和,成长为一个总量超10万亿美元的全球顶级市场。相反,美国人虽然仍非常有钱,但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增量在减少,消费阶层老龄化,消费增长表现乏力,因此对于各国制造企业来说美国市场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当然,如果我们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去分析,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消费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七、小结

疫情反复、地缘冲突、加息缩表、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叠加,让全球经济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挑战,各国央行发现通胀的压力已经很大,而采用收紧货币政策来抗通胀,将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在此预期之下,消费者对全球经济发展前景悲观,将导致全球范围的消费预期萎缩,订单需求进一步减少,这对技术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制造业的冲击尤为明显。

美国7月的消费统计分项数据显示,电子和家用电器品类的消费同比大幅回落-9.87%,已经呈现明显的萎缩态势。在欧洲市场,受俄乌危机暴发、能源危机、持续的物价上涨因素影响,欧洲消费者的悲观情绪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欧元区8月调和CPI年率-未季调初值为9.1%,续创新高,市场认为欧洲央行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超过60%。欧元区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虽然从7月份的-27提升至-24.9,但是仍处在历史低位,消费者需求萎靡不振。

在中国,2022年上半年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多发频发,对消费造成较大冲击,预期下半年消费将会有所修复,但增长率或将弱于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中国7月的CPI同比上涨2.7%,低于市场的预期,温和的通胀给政策调控留下足够空间。预计下半年中国将会在宏观政策加大发力,有序释放流动性,在扩大内需上积极作为。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经济增长将会面临更多的冲击和挑战,在全球各国加息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启逆经济周期降息,货币政策表现超预期,不仅体现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自信,也是稳经济的应有之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降息能让本国货币贬值,从而促进出口增长,稳出口就有助于稳就业,内需市场也能因此获益,在世界经济衰退阴霾之下开辟一片复苏的净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